:::
新北文化之路
2022.12.23

新莊在地百年工藝 敲響臺灣的製鼓名號|响仁和鼓藝工坊 王錫坤

新莊在地百年工藝 敲響臺灣的製鼓名號

响仁和鼓藝工坊 王錫坤

响仁和鼓藝工坊創立自 1927 年,這座製鼓工廠就位於車水馬龍的中正路旁,日復一日地燙著鼓皮、磨著鼓身、繃著鼓皮、試著音色,在鼓聲與車聲中,不覺過了將近一個世紀。第二代傳承人王錫坤仍日益求精,除了把家父的製鼓品質傳續下去,也透過傾聽、覺察自己的內心,開拓出更多與鼓之間的互動與可能性。

以記憶換取技藝,剛毅之中保有柔韌心靈

「其實很多事情都是因緣,在爸爸往生之後,我不得不從事這個工作。」2001年成立的「响仁和鼓文化館」中,珍藏著各種式樣的鼓,除了陳列响仁和製作的鼓,也收藏了師傅王錫坤的父親阿塗師(本名王桂枝)的作品,有的鼓經過流年輾轉,再度回到王錫坤的身邊,而與每一個鼓的相遇,都是一場因緣際會。

1973年,阿塗師因心肌梗塞驟然離世,親戚的一句話,讓王錫坤決心轉換跑道,原本學的是工商管理,打算進入銀行工作的他,開始自學製鼓。「因為舅舅說我『沒才調(tsâi-tiāu)』,我就是為了這句話,他們說我沒能耐,說我的體力太弱,說我不會做。確實以前我只有看過爸爸槌釘子啊,很少認真去看這個工作,但他們完全把我看扁,這句話非常傷我的心。」

彼時當完兵回來的王錫坤只有四十八公斤,體型瘦弱之餘,僅憑著兒時看過父親製鼓的記憶,來求取技藝,沒有人指點之下,很多技巧都不得其解。「慢慢磨、慢慢磨,進步很緩慢。可是為了要證明自己可以,還是要努力。」透過不斷的試錯與經驗的積累,才終於理解到,每一個製鼓的細節都藏著關鍵。

彼時當完兵回來的王錫坤只有四十八公斤,體型瘦弱之餘,僅憑著兒時看過父親製鼓的記憶,來求取技藝,沒有人指點之下,很多技巧都不得其解。「慢慢磨、慢慢磨,進步很緩慢。可是為了要證明自己可以,還是要努力。」透過不斷的試錯與經驗的積累,才終於理解到,每一個製鼓的細節都藏著關鍵。

從燙牛皮的水溫、燙牛皮時間的掌握、到鼓面的牛皮必須削到 0.25 至 0.5 公分,且鼓面的厚度必須均等,甚至從木材的濕度、將其放置到乾燥、繃鼓後的曬皮等,每個環節充滿了等待,有時進行到曬鼓後,仍有可能需要把皮拿下來重新來過。有的時候,一張合適的木材,可能需要等上一年的自然乾燥時間。製作一顆好鼓,與最合適的原料相遇,原來也是一場緣分。

所以一顆鼓要花費多少時間能做好?其實不一定,是放到自己覺得完美為止。」

王錫坤接著分享,對他來說,製作一個好鼓,關鍵的不僅是皮、木材等原料的結合,在繃鼓的過程中,內在的執著與不妥協也是關鍵,彷彿整個製鼓的過程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與修行。

耐得住寂寞,才能在傳統工藝中探索新的道路

師傅王錫坤的面前陳列著他首創的「東方五音鼓」,鼓面上繪有三國演義京劇臉譜,打擊的音階便為國樂傳統五音音階——宮、商、角、徵、羽。王錫坤一一介紹每個鼓的音色,是如何透過京劇臉譜加以詮釋該鼓的性格,比如,音頻相較高亢、音色具穿透力的鼓面上,繪製了曹操的臉譜;音頻相對渾厚、音色相對飽滿的鼓面上,則結合著關公的臉譜。

如此專注對待每一個作品、與之對話的心境,彷彿是匠人、工藝師、藝術家共同的頻率。「其實以前就是有得工作、有得賺、有得生活就好了;工藝師要耐得住寂寞,真的是窮苦潦倒,怎麼辦呢?你為的是理想跟興趣。其實經濟的問題,就是自己喜歡、自己去承擔。」

王錫坤接著分享,「為了可以糊口、讓家裡吃得飽,我們在各方面一直在精進,可以怎麼做得更好。所以我也去學武功、生漆、漆器,跟藝術家合作,做了一些自己想要的、在我的木頭上做一些表現。」

「從以前是無奈,到現在,製鼓是我的生命中軸。

透過各種嘗試,即便歷經失敗與錯誤,透過一步步的探索與修正,更能貼近自己心中完美的樣貌,也開拓出更多可能性。2009 年,响仁和曾與交通大學、樂生療養院三方,跨領域共同進行「交响樂」計畫,以擊鼓、以音樂療癒患者,樂生療養院的患者行動不便,透過交通大學的學生設計專屬輔具,讓每個人都能拿起鼓棒,享受打擊樂的樂趣。

而「樂齡健身」的想法,更是醞釀了二十幾年,源自王錫坤製鼓時的活動量大,有感於人活著就是要動,身體是需要相處一輩子的,在因緣際會之下開始實踐。如此一來,把鼓的功能融入到生活裡面,也同時把工藝帶回到跟每個人在意的日常中,讓工藝更貼近大眾、增加互動。

王錫坤從父親王桂枝的肩上,繼承了响仁和的名號,接著交棒給兒子王藤與王凱正,始終回歸到初心與本質,從細節開始雕琢,把事情慢慢做好,「人生有限,文物卻可以保存好久,有限的人生裡,這些東西還在。」

領路人 Box
 
王錫坤,1950年生,二十三歲開始自學製鼓,1973年接下响仁和鼓藝工坊,成為第二代傳承人。「响仁和製鼓工藝」於 2009 年登錄為臺北縣傳統藝術,王錫坤則獲選「臺北縣傳統藝術藝師獎」;同年,王錫坤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並被列入人間國寶。

土生土長的王錫坤師傅,從前新莊的印象是什麼?

小時候住在新莊的碧江街。以前那個房子,給我的印象是樸素的,從我們家走到大漢溪,差不多兩、三分鐘,旁邊種有筆筒樹。巷子口出來,斜對面就有一間郵局,以前種著大棵的樹啊、花啊,相較於現在充斥著高樓大廈與追求速度,我覺得那樣的風景與生活的慢步調,感受上是比較難得的。

對於王錫坤師傅而言,新莊給您帶來什麼養分?

其實我一直覺得是緣分。我爸爸並沒有告訴我,為什麼當時阿公選擇落腳在新莊。在這裡,即便我們製鼓的速度比不上人家,但因為我也非常喜歡自然、喜歡老物,我會去研究窗花、還有歷史文物,然後從裡面體會到自己的渺小,更加體認到自己的「不如」,才會再去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