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文化之路
2022.12.23

以彎腰姿態深耕發揚平溪苔蘚之美|苔苔姐姐工作室 于慧正

以彎腰姿態深耕 發揚平溪苔蘚之美

苔苔姐姐工作室 于慧正

來到平溪,採訪當天細雨綿綿,于慧正腳踏雨鞋、身穿工作服,以完整裝束迎接我們、也迎接平溪的落雨日常。她解釋,平溪一年中大概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下雨,潮濕多雨、夜間有雲霧的氣候,是苔蘚最好的生長條件,也因此,平溪的苔蘚種類多元、分布範圍也較密集。

于慧正對苔蘚可說一見傾心,童稚時期,她初次在家中蘭花盆窺見苔蘚蹤跡,「那時我年紀很小,身高剛好看到苔蘚,就覺得這些植物好漂亮。」她以平視角度發現這些小生命,直至今日,面對矮了身長許多的苔蘚,她仍一次次彎腰、蹲伏,關照在道路旁、水溝邊、牆角縫隙的綠色小精靈。

定居平溪 領更多人進入苔蘚世界

五年前,友人選在平溪的餐廳為于慧正慶生,讓她偶然發現當地苔蘚生長之繁盛,「很多小時候或在平地上沒有見過的種類,非常驚艷。」

後來,于慧正數度回到平溪,並投入各式苔蘚觀察。她也與餐廳老闆合作,舉辦多場生態體驗活動,由她帶領苔蘚課程、環境導覽、手作苔蘚生態缸體驗,老闆則負責供餐與出借場地。

苔蘚開啟于慧正與平溪的緣分,更讓她決定遷居此地,並成立「苔苔姐姐工作室」,開辦苔蘚生態教育課程。原先一人在苔蘚世界自得其樂,到了平溪,她能與許多人分享苔蘚的魅力。

以教學傳遞苔蘚知識 也看見居民的改變

經由與人交流,于慧正發覺人們普遍不了解苔蘚的多樣性,「課程學員的回饋都是很驚訝,原來苔蘚有這麼多種。」也常見有人將苔蘚誤認成青苔或蕨類,或者以為是孳生小黑蚊的病媒源。她期望透過教學,傳遞苔蘚對環境的重要性與貢獻,像是具有監測空氣污染、平衡森林水文等功能。

于慧正從學校教育做起,到平溪國小教學童認識苔蘚,並在校園開闢苔蘚培育區。她習慣用手機鏡頭拍下苔蘚的細部構造,當小孩子看見放大版的苔蘚,紛紛說出「哇!好漂亮!」如此真誠的反應總給予她莫大安慰。隨著投入苔蘚教育的時間拉長,當地居民也從不解與好奇,轉為熱心協助。例如,原先由於苔蘚時常與雜草長在一起,于慧正需要搶在里長安排除草前,先採集苔蘚回來培育。慢慢地,里長知道她正研究苔蘚,會邀請她用苔蘚佈置鄰里環境,現在南山里的公廁外牆,便可見苔蘚類毛地錢的彩繪圖樣。

集結眾人之力打造小聚場 苔蘚亦成平溪特色

除了用苔蘚美化社區,2019 年,于慧正還在公園街打造「平溪。站壁人生。小聚場」。她觀察到在平溪區公園街上,只有民宅與店家,缺乏可以隨意坐下的場地,居民多半身靠臺鐵平溪支線鐵軌下方的邊坡,猶如「站壁」般相聚閒聊。 為提供公用的休憩空間,于慧正辦理多場工作坊,邀集居民、平溪導覽協會、平溪國小學童一同參與社區改造。最終完成的小聚場,由一張長型木桌與六張手工彩繪座椅組成,桌上擺有于慧正細心呵護的數盆苔蘚植栽,牆面的櫃子也排滿童書與繪本,歡迎居民與遊客自由取閱,亦可暫時歇腳停留。此外,于慧正也特別在工作坊教導平溪國小學童製作苔蘚培育盤,「對小朋友來說這是一種生命教育,植物也是生命,他們能看著這些小生命慢慢成長起來。」

如今,平溪的特色不再僅有天燈、老街或鐵道,越來越多人知曉平溪有位專門介紹苔蘚知識的苔苔姐姐,滿懷熱忱向旅客展現苔蘚小巧而堅韌的生命力。未來,于慧正希望能在平溪建立全台首座苔蘚生態館,期盼苔蘚教育的種子持續發芽、茁壯,「希望大家可以跟我一起讓苔蘚在平溪活得更好、讓更多人認識苔蘚植物。」

領路人 Box
 
于慧正,2017 年開始在平溪舉辦一日生態小旅行,策劃苔蘚認知教學、步道導覽、苔蘚生態缸 DIY、天燈 DIY 等活動。2019 年在公園街展開「平溪。站壁人生。小聚場」改造計畫,打造公共休憩空間,亦在平溪國小推廣苔蘚生態教育,讓學童從小接觸苔蘚知識,培養尊重自然生命的觀念

來平溪定居之前,對此地的印象是什麼?

其實不太有印象,只有在我的孩子很小時帶他來過兩次,都是坐小火車、放天燈,當時還不會強烈地想再回來一次。

遷居平溪至今,這個地方帶給您什麼養分?

平溪很有人情味,像是我從社區改造案看到居民的友善,他們都願意對環境盡一份心力。還有很感謝當地人不吝分享資源,尤其是平溪國小校長給我機會走進校園,帶小朋友認識苔蘚。

請嘗試用一段話描述現在的平溪。

平溪正處於蟄伏期,這裡曾經觀光很繁榮,但近幾年似乎來訪人數逐年遞減。如果在平溪有座苔蘚生態館,即使不一定能帶回所有遊客,至少能吸引對苔蘚有興趣的人。希望這段蟄伏期不要太久,平溪的觀光能重現以前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