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類
2023.05.01

重現礦坑記憶 新平溪煤礦見證臺灣煤礦史|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龔俊逸

重現礦坑記憶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見證臺灣煤礦史

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 龔俊逸

走訪「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顛覆大眾對於「博物館」的展示想像,這裡完整保存了新平溪煤礦的礦坑遺址與機具,館長龔俊逸與我們細數這座曾是自家礦坑的軌道、礦車、器械等。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龔俊逸父親起心動念創立這座博物館的時候,他是抱持著反對意見的。

從反對到承襲,龔俊逸的館長心路

「其實當初我父親想要把『新平溪煤礦』轉型成『台灣煤礦博物館』時,我是第一個反對的。畢竟站在一個兒子的角度,覺得父親的決定實在充滿了挑戰。」龔俊逸分享。說起新平溪煤礦的歷史,自1965年便開採,原隸屬於台陽礦業公司,並在1985年由父親龔詠滄接手經營。

礦場在1997年起停止開採後,礦坑即使荒蕪、不再使用,卻也不至於杳無人煙,龔詠滄看見的,是許多為了探尋礦業、鐵道遺跡而到訪的旅人,惦念於煤礦產業曾經與臺灣的工業文化共生共息,龔詠滄更曾親眼見證礦坑如何支撐起臺灣在工業時代的輝煌。2001年起,龔詠滄與幾位老礦工攜手,新平溪煤礦的整建之路就此開啟,而博物館在2002年終於成立。

「我們並沒有龐大的資金,礦坑的幅員遼闊,當時所有的設施幾乎都已經年久失修、損壞,如何重建是一大課題;再來是交通條件並不易達、人口流失得相當嚴重的情形,都使我沒有那麼贊同。」然而,龔詠滄這個決定受到肯定,台灣煤礦博物館在2003年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頒訂為「地方文化館」。龔俊逸也自2008年起,跟隨父親的腳步,開始參與新平溪煤礦復坑工程。

從坑口起的坑外鐵路長約0.8公里,復舊的工程不只修復受到侵蝕的鐵皮、磚瓦建築,也包含了現場的文史調查,從田野中汲取、保留礦區的產業相關論述,而這是龔俊逸參與復坑工程後持續著力的方向,他也在2012年起,自父親手中接棒台灣煤礦博物館。為了完善博物館的保存場域,龔俊逸將台灣煤礦博物館轉型為「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在園區裡保存的不只煤礦,更包含自然生態,將人文、環境紋理系統性地串連。

從有限的煤礦產業史中,汲取永傳礦工精神

2006年起,台灣煤礦博物館首次舉辦臺灣「礦工回娘家」活動,起初作為老礦工們敘舊、聚首的同學會,龔俊逸說,當時來參加的礦工,最年輕的可能也超過七十歲了,這樣的活動,不只聯繫感情,也激發更多面向的討論議題,包含工業文化的保存與轉譯之急迫,源此,活動漸漸轉為地方創生的平台,至今仍每年舉辦。

這些老礦工,也有部分參與了坑道復舊、整修的工程,「在坑道裡面工作,其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它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一個人的疏失便可能危及到大家的生命。」情同手足、彼此關係緊密的這份精神,龔俊逸至今仍深受感動,即便產業迭代,但精神值得以不同形式傳承。

礦業的發展歷史、產業知識相對小眾,如何與更多人對話、並使之產生興趣,是龔俊逸持續摸索的路徑,「我們的視角所思考的,是如何去保存完整的工業地景。」作為一個場域的保存者,龔俊逸不只希望動之以情地傳達礦工故事,更透過多元的敘事方式,找到合適的夥伴,經過適當轉譯,串連起博物園區、地方文史工作者、藝術家與地方,共生共好。

踏出平溪,龔俊逸積極與不同館所對話、合作,在 2016 年與「菁桐礦業生活館」與「李梅樹紀念館」等博物館串連,在教育、觀光上有所著力;放眼國際,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積極促成台日友好,陸續與「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北海道釧路市立博物館」締結為友好館舍,為雙方百年煤礦文化開啟交流,也再續百年煤礦產業發展之前緣。

領路人 Box
 
龔俊逸,1959 年出生於基隆市,2008 年起參與新平溪煤礦復坑工程,2012 年起自父親龔詠滄手中接棒「台灣煤礦博物館」,現改名為「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新平溪煤礦博物園區」的前身為新平溪煤礦,於 1997 年停止開採,龔俊逸致力於保留、復舊其完整的工業地景與煤礦產業相關史料,在近年來積極與日本的煤礦文化相關博物館所進行交流,並與日本「田川市石炭歷史博物館」、「北海道釧路市立博物館」締結為友好館舍。

藏身山河之間!龔俊逸帶路平溪祕密基地

平溪位於基隆河的上游,而鐵路平溪線其實是沿著基隆河的河谷地形所興建。因為這裡的雨量非常大、加上山高水急,其實有很多未經過人為開發的隱藏地貌美景,包含壺穴、瀑布及河階等原始的特殊地形,我們坑口下面其實就有一個很長的涵洞,即使在炎熱的夏天,涵洞裡仍然是開冷氣般的涼爽。

還記得以前我們從坑內復舊出來時非常熱,便會拿著兩罐啤酒,走到溪水旁泡一泡、喝著啤酒乘著涼、也看著一個又一個的壺穴。能在大自然環境中,有這樣一個安靜、舒適的角落是很難得的,不過也需要特別提醒,這些地方都比較濕滑,需要注意安全。

平溪對於龔俊逸館長來說,其特別之處何在呢?

身為基隆人的我,對於平溪這個地方的認識,可以說是從不認識到投入其中,從不熟悉到熟悉。在真正進入地方、經營博物館所之後,才對於「平溪」建立起更完整的認知。包含從礦場這個工業地景開始,深入瞭解礦業歷史;以及與平溪脫離不了關係的天燈印象,也在真正進入了地方之後,才去挖掘它在兩百年前,對於農民的意義何在。而對我來說,這些有趣的故事,都讓一個地方的印象變得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