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分類
2023.09.01

保留里山農業文化地景,創造地方相互轉譯|注腳雙溪簡淑慧

保留里山農業文化地景,創造地方相互轉譯

注腳雙溪 簡淑慧

「慢慢的性格從一下火車就可以感受到了,大家都是慢慢走,路上的狗狗也都是慢慢走。」簡淑慧提到,在雙溪的一切事物都慢、都需要時間,也許是和雙溪的人口結構老化相關。從小生長在雙溪的簡淑慧,高中起便離開家鄉求學,她的歷程也是地方人口發展的縮影。

簡淑慧於金車文教基金會服務了12年,擔任執行秘書兼任媒體公關。她的碩士論文《戀念雙溪 就來介入一個慢遊慢動的社區》是一個契機,惦念家鄉的簡淑慧,在2013年開啟了「歸鄉馬拉松」的旅程。

直球對決以外,以不同路徑傳遞信念

簡淑慧分享,面對地方人口老化、性格慢而保守,在做論文研究的初期,她曾試圖以「低碳旅遊」為主軸,規劃帶動地方產業,嘗試解決人口老化的問題。卻也在為雙溪規劃低碳旅遊活動時,發覺「旅遊」看似能夠直接地解決產業問題,實則帶有表演性質,無法永續。「我認為,地方的故事不是用表演的,而是要讓地方的人們,自己能夠將對土地的認同內化,繼而用自己的語言,去介紹自己如何去認同土地。」

源此,簡淑慧往地方的本質深度探究,從雙溪的山谷地形、多雨的地理特質、百年里山自給自足的生活智慧等面向探索,依循這些線索,始終導向雙溪的「農業發展」。然而,能夠如何地呈現,是她思考的事情,「如果直接從『農業』這個主題去發展,今日的雙溪未必會取得優勢。」簡淑慧進一步分享,如果產量比不過人家,也許我們可以比質感,「我們不會這麼直觀地去面對農業,反而是從它的背後的故事,去傳遞這個概念。」

從百年的農業文化出發,透過生活的面向、傳遞迷人的故事,自此開始,「注腳雙溪工作室」的腳步逐漸站穩,2018年,簡淑慧正式返鄉成立「注腳雙溪工作室」。工作室的原址在牡丹溪與平林溪主流的匯流口,嘗試落腳地方的初期,也曾歷經不受地方長者看好,感到挫折之餘,簡淑慧將實作的焦點場域轉往學校,「地方的社福、長照已經有很多人在做了,也就不需要我們再去著力;那我們從教育著手,可能會比直接面對、或說服長者,來得更有效果。」

簡淑慧在雙溪高中前任校長彭盛佐的支持之下,來到綠精靈社團,將可食地景帶入校園、讓高中生與小農互動、也舉辦工作坊、培力種子教師。而地方的學生有好的表現時,也更加容易受到媒體報導,這樣的教育不僅帶動社區往好的形象發展,也漸漸加深地方的長者對於簡淑慧、對於注腳雙溪工作室的信任。

療癒家鄉,也被家鄉療癒

簡淑慧嘗試進入地方的路徑不能說是一帆風順,卻因此對於家鄉有了更立體的認識,也在路途中,遇見相同理念的夥伴,與地方的不同角色建立起關係密切的網絡,「如果你沒有先去做,哪會有第一步呢?透過慢慢累積,然後會被看到,就有機會再去拉更多的人一起參與。」注腳雙溪重視在地的連結,運用在地食材所製成的「創生飯包」便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飯包內所承裝的,是雙溪在地四個以上的有機小農、與良品店家的用心,以雙溪具代表性的野薑花葉鋪底,放上雙溪的黑豬肉香腸、雙溪雨季時盛產的小黃瓜、搭配二十種蔬果自然釀造的酵素、充滿手感的南瓜糕、山藥蜂蜜椰泥球⋯⋯等,飯包中的每個角色都是主角、彼此互相襯托,從食材本身到視覺的選色搭配,都有滿滿故事。

由於工作室作為淡蘭古道的補給服務站,因此以「飯包」的形式呈現,即便點心的菜色更迭、不變的是始終採用友善食材與相互支持的願景。「旅人一起體驗製作飯包的過程中,其實是把時光放慢,在慢時光的氛圍裡舒壓,並在雙溪老鎮裡面獲得療癒。這樣的療癒是可以經過精巧的設計,也可以去創造經濟的。」

療癒家鄉的過程中,簡淑慧也從旅人、從小農、從學生等不同角色的回饋中,獲得了療癒。「雖然我都說,我自己是文化轉譯者,不過我的願景是,把變遷的脈絡釐清、把地方的文化以更自然的方式,讓地方的不同角色,都能有自信地表現出來。」質感與永續,在簡淑慧的引導與轉譯之下不再是生硬而沈重的名詞,透過實作、體驗,創造出療癒的產業循環。「我充滿感恩的是,我有出去看看這個世界,而在我願意回來的時候,我擁有過去所累積的技巧與養分,能夠運用在自己的家鄉。」簡淑慧分享道。

領路人 Box
 
簡淑慧,曾於金車文教基金會任職12年,2013年起,因就讀佛光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以家鄉雙溪為碩論研究範圍,開啟了「歸鄉馬拉松」的旅程,直至2018年返鄉成立「注腳雙溪工作室」,作為雙溪在地文史農創整合行銷組織,也是雙溪的地方創生平台,推動食農教育;同年成立非營利組織「新北市綠色生活協會」,以保護雙溪里山地景及推動友善農業為目標。

療癒散策!簡淑慧帶路雙溪祕密基地

渡船頭不遠處,是牡丹溪與平林溪主流的匯流口,兩條溪水於此匯聚為雙溪河,這是「雙溪」的命名由來,也是「注腳雙溪」的起點。這裡是很美的地方,渡口有著土地公廟的庇佑,氣流與河道是順暢的,隨著時節變化,偶爾能夠看見老鷹、綠頭鴨等生物與河川之間的互動。倘若更仔細往水裡看,每當下過雨之後、河道變得比較乾淨時,可以看見苦花魚,事實上,我們很少能夠在一個城鎮的蛋黃區看見苦花魚。而我很喜歡以一個觀察員的角度,來這裡踏一踏、散散步。

淑慧老師對於雙溪的兒時印象,是什麼模樣呢?

小時候我們最喜歡騎著腳踏車,或去戶外、或穿梭在雙溪街區熱鬧的市場之間,尤其是在雙溪三忠廟市街的第一代市集,即便是下雨天,也依然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我們家是賣菜的,所以當時我常常騎著單車,往返在火車站旁邊的大樹下與三忠廟市街之間,幫我的爸爸補貨。

對於淑慧老師來說,雙溪這個地方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我常常說雙溪是好山好水,要證明這句話,其實從火車站出來,在天氣好的時候,往右邊也就是北方看,「燦光寮山」就在那裡,東北角這一帶坐擁最佳視野的「一等三角點」就是它;而往左手邊,可以看到雙溪街區最高的「蝙蝠山」。所以朝著每一個街道望去,都有一座山,而每一個村落之間,都有一條河;在每一個里之間,都有一座橋樑相連。剛好我以前帶金車營隊的藝名就叫小橋,我很高興也能在家鄉擔任橋樑的角色,不僅傳遞著雙溪山水,轉譯自然療育,也串起地方人,為雙溪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