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文化之路X金車跨文化走讀】 巡遊新店時代聚落 | 多元族群的在地印記! 斯馨祠、十四張歷史公園、劉氏家廟、咸亨宮、炎明新村、黃昏市場
早年定居於新店的閩南與眷村族群,形塑了新店生活圈,儘管後代多至外地發展,但美食和常民生活仍在地穩穩扎根,家廟和眷村的建築,也持續述說當年歷史。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金車文教基金會合作【新北文化之路x金車跨文化走讀】,邀請新北市文史學會理事周芳軍、新店文史館資深志工鄭麗英,擔任領路人,一起從十四張捷運站出發,走訪清朝福建泉州來臺的移民拓墾,找尋過往水圳和農田的蹤跡,也穿梭於眷村及在地黃昏市場,尋訪多元族群的新店在地印記。
在地守護神斯馨祠
斯馨祠,是新店最古老的土地公廟,「斯馨」為思鄉轉化而來,表示臺灣先民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昔日坐落於新店最早開墾的商店街「店仔街」,斯馨祠不僅守護村莊,也見證大坪林的繁榮與興盛。未來因台北捷運環狀線的計畫,未來斯馨祠將永久遷移到十四張歷史公園。廟中有一建廟捐獻的石碑,上面所刻時間為乾隆44年,透過此碑可知早年漢人是何時進入到此區域。
1924年新店曾發生大水災,當時水災曾經造成嚴重的災情。斯馨祠旁小巷的一幢古厝為1924年新店水災時倖存的樓房,這棟樓房見證了這段在地歷史。
現代與歷史的融合-十四張歷史公園與劉氏家廟
穿越十四張歷史公園時,有許多家長和小朋友正在開心地玩耍。導覽老師特別和我們提到,此公園的特色是防災避難結合特色遊戲設施,不僅有許多有趣的遊樂設施,更是機能型防災公園。
穿過公園來到劉氏家廟,劉氏家廟在十四張歷史公園異地重組,導覽老師分享如果想要「修舊如舊」,建材、色彩、技術傳承缺一不可,從廟入口的對聯到當時大坪林的建庄和開圳,老師鉅細靡遺地分享當時的故事。
三間落厝,分別是文記堂、劉利記公厝與啟文堂(劉氏家廟),記錄了新店歷史重要人物劉廷玉的一生。三間落厝的原址原先分散在大坪林地區周邊,因都市重劃而遷建於此。啟文堂中的精工巧思,包含由知名匠師陳天乞製作的龍虎堵、許連城繪製的彩繪等,皆令人稱奇。劉利記公厝上方的門額為「光承天祿」,即是說明家族由皇帝賞賜名祿,提醒後人須認真向學、為善,現則舉辦傳統繪師莊武男老師的龍年彩繪特展。文記堂現同為展演空間,當中展出許多傳統工藝匠師的作品。
百年歷史的咸亨宮
咸亨宮,是十二張地區的土地公廟,建於清道光年間,原址是現今建廟處後方的一小土墩,旁邊還有一棵九芎樹及水池,在今日廟的後方都還能看到。因位於耕莘醫院旁,多有民眾來祈求身體平安。
不一樣的眷村-炎明新村
接著來到了炎明新村,炎明新村被稱為眷村,但與一般大眾所認知的眷村又有不同。當中的眷戶曾是早年美國吸收的特工人員,這些特工在兩岸對峙中,一方面反共,另一方面也是分化國民政府的政治勢力,因此被稱作「第三勢力」。後美國因政治考量取消計畫,讓官兵自己決定去處並允諾發給遣散費,又幫助其在現址購地,讓這些人能自行興建房舍居住,而今也成為一段特有的歷史樣貌留存。
眷村文化仍延續至今日的日常生活中,走進新店當地民族路的黃昏市場,途中有許多攤販販賣著眷村美食,如大餅、韭菜盒及許多麵館,走進市場不僅看見族群在此地的生活痕跡,也得以窺見在地居民的生活樣貌。
走讀最後一站,來到了瑠公圳。能夠真正看到瑠公圳真身的所在,就位在新店的瑠公圳明德橋。一邊經過水圳上的小橋,一邊聽著水聲,彷彿走進時光隧道,那一刻感受當時民眾的日常生活。
導覽老師投入心力進行地方文史研究,並將自己的熱情體現於介紹走讀景點,為大家帶來許多在地知識和故事,不僅從大方向的地理位置介紹新店過去的發展與文化背景,也深入分享貼近常民的巷弄故事。今日參與完走讀活動,民眾紛紛表示,對於新店地區的在地歷史及故事又有更深程度的了解和感悟。
撰文/杜尚杰、蔡錚錚 編輯/闕依柔、張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