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文化之路
2024.03.27

【新北文化之路x金車跨文化走讀】                   穿越土城探訪百年擺接風華|守護土城的記憶!              五穀先帝廟、名人故居一條街、百年古井涼亭、大安圳埤塘守護神、土城義塚大墓公

土城為什麼叫土城?真的有一座城牆嗎?從入城到出城要走多少時間呢?

土城位在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地帶,平埔族擺接社在此散落居住,乾隆初年先民拓墾移入形成漢人聚落擺街庄,擁有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

新北市文化基金會與金車文教基金會合作【新北文化之路x金車跨文化走讀】,邀請擺接堡文史工作室執行長韓瑞宇、台北漫步推廣中心主任方堂,擔任領路人,一起從土城捷運站出發,穿梭於土城的巷弄之間,走廟宇、逛老街,體驗土城的在地文化,探訪先民開墾遺址,深入這片地區的生活遺跡細數彼時擺接平原風華。

拓墾時期不同族群為爭奪土地,故築有「土牆」防禦使用,所以稱「土城」。所以,土城的地名由來,可追溯至清朝時期在此地建城,其建城牆的建築材料用「土」而得名。

【台北漫步推廣中心方堂主任】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擺接堡文史工作室韓瑞宇執行長】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五穀先帝廟.守護農業及居民安康

首站是土城的三大廟之一「五穀先帝廟」,供奉神農氏(炎帝)、觀世音菩薩、三山國王等神明,至今擁有74年歷史。導覽老師從廟宇古蹟的重點特色作為引線,帶大家從觀察小細節,例如:匾額、對聯、石碑、香爐等,初步認識廟宇。

神農氏在古代被視為農業之神,代表著農耕文明的開端。五穀先帝廟是佛道兼容的典範,而道教中更分為帝后、王爺、公三個階級,在建築結構上也反映了這種分層。而神農大帝作為上古時代的三皇之一,不僅是百草之王,更是教導人們耕種的始祖,為人類社會建立了穩定的食物來源。神農氏傳說中也是農具的發明者,而廟宇更有靈驗顯神蹟的傳說,在一旁供奉的藥童像背後生出了一顆靈芝,據傳就是神農大帝顯神蹟來庇佑土城人民。

【五穀先帝廟藥童】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慶安街.土城在地名人故居一條街

土城建城可追溯至18世紀,其歷史與清朝時期的民變息息相關。雖說是「城」但當時的城區範圍其實並不大,約為現今和平路、慶安街、金城路以及中央路四條馬路所圍成的區域之間。慶安街曾是土城最熱鬧的街道之一,走在慶安街前的路上,導覽老師向大家介紹土城最短的一條街農豐街只有大約50公尺,街上有許多店家,相當熱鬧,沿途老師娓娓道來居住在慶安街上的名人和政治人物,他們過去在土城的故事與事蹟,見證了許多土城的歷史風華。

這張圖片的 alt 屬性值為空,它的檔案名稱為 image-8.png
【慶安街】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土城國小.百年古井涼亭

轉進光明街抵達土城國小的入口,旁邊有一口古井,導覽老師特別介紹各種井的特色與名稱,該如何從外觀辨別,像是圓井、八卦井、紅毛井等。

土城國小這座井建於民國前兩年,過去也被當地人稱為「鄉長井」。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坐落在過去的鄉公所旁邊,而後隨著校地重劃的實施,這口井也被劃入了土城國小的校區之內。現今,井身經由小朋友們重新拼貼馬賽克而帶來新的形象。這口古井也依然承載著當地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意義,更是對過去土城作為農業社會、水圳開鑿的見證。

在土城國小附近的小路,有間古樸的老宅,原來是台灣日治時期的古詩詩人「王少濤」的老家,現場導覽老師慢悠悠地吟唱詩人的古詩,在當下時間彷彿靜止不動,我們聽著歌聲,想像著過去詩人和居民在此生活的畫面。

【百年古井】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金車文教基金會

埤塘水尾福德宮.大安圳埤塘守護神

沿著興城路繼續漫遊,興城路在日治時期是大安圳的圳道,因此整條路蜿蜒。途中經過了五穀先帝廟的原址,這裡曾是主祀三山國王的「慶安宮」,在日治時期因火災,信眾將神明請回民家中供奉,待先帝廟建成後才請回。

日治時期大安圳的圳道】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興城路】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興城路周邊在民國60年代時期曾興盛打墓碑的店家,後因葬儀型態改變而慢慢沒落。興城路到底即到了水尾福德宮,「水尾」以及建築上所刻的「埤塘」二字都是過去此路做為水圳道路的證明。埤塘水尾福德宮,是一座土地公廟,引大漢溪流經土城、板橋、中和,守護在地民眾的日常生活。其實各個地方的土地公名稱都不相同,有水流過的地方土地公特別地多。

埤塘水尾福德宮】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距離福德宮不遠處便看到震安宮的牌樓,震安宮牌樓旁即是過去大安圳的水門所在,大安圳為林成祖所開發,為引大漢溪的水做為農地灌溉使用,水門現今已拆除。震安宮又稱「五年千歲」廟,其祖廟位於雲林褒忠的馬鳴山,因廟中供奉十二王爺是以地支去輪值歲年,每次作醮期間相隔四年,若加上首尾便是五年一度,故又稱為「五年千歲」。

【震安宮】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土城義塚大墓公.擺接十三庄義民古廟

為何稱為「擺接十三庄」呢?因為古聚落在中和、永和、土城、板橋等加起來總共有十三個庄。每年七月十五中和、板橋、土城信徒,都會聚在此處一起共同拜拜祭祀。而義塚大墓公過去就有三大族群會前來拜拜,有漢人、平埔族、天地會,地理位置和過去族群彼此之間的關係,也讓大墓公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底蘊。

這座似廟非廟的廟宇,與林爽文事件、漳泉械鬥有著密切的關係,相傳在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廷下令當地的屍體不得安葬。後由地方人士上奏,指這些屍體當中其實也有許多的無辜百姓與支持清廷的義軍,清廷才准予收屍。鄉民將骸骨擇地集中合葬,稱之為「義塚」,乾隆年間由官方賜名為「萬善同歸墓」。現今,此廟的中元祭典以「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之名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民俗及有關文物。

【義塚大墓公】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義塚大墓公】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埤塘晉興宮】照片來源/財團法人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古廟旁有一座非常大的黑狗雕像,據說此處稱為風水寶地「黑狗穴」附近的地形串聯在一起像是狗狗的輪廓外貌,守護前來參拜的民眾們。

【義塚大墓公】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透過導覽老師們積極投入地方文史調查,以及對在地深刻的情感,述說土城豐富的文化資產與民俗記憶。讓大家對於土城這塊土地上的人文歷史、文史古蹟有了更豐富的認識,彷彿走入時光隧道,穿越土城古今的擺接風華。

【百年樟樹群】照片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文教基金會


撰文/杜尚杰、蔡錚錚

編輯/闕依柔、張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