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文化之路
2024.03.27

6月1日我們從捷運三民高中站出發,聽導覽、走廟宇、看古蹟,深入蘆洲巷弄,沉浸在人文薈萃古今交融的蘆洲故事島中。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今天負責導覽的是文化史蹟導師鄭勝吉,曾從事建築空間設計、文化資產保存與修復等工作,以及蘆洲李宅與台北保安宮志工謝金宏走往第一站的路上,導覽老師介紹蘆洲曾經原是一座島嶼,後因為離淡水河近,發展較早,有許多移民前往此處拓墾,成為發展核心地區,信仰文化也蓬勃發展。

【出發前導覽老師簡介蘆洲】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出發前導覽老師簡介蘆洲】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第一站空中大學,講師介紹此處最早原本是先修班,臺北藝術大學的前身,後來北藝大遷址,這裡變為空中大學,學校周圍的圍牆都被拆除,變成開放式的校園,走在沒有圍牆的校園感覺空間和視野都變寬闊了。

【沒有圍牆的空中大學】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第二站,我們走入友邦巷,深入巷子裡面,是李友邦將軍的故居,蘆洲李宅,現為國定古蹟。導覽老師說到此宅坐向正面對觀音山,底下是淡水河,有一句話如此形容七星下地-浮水蓮花風水寶地。建築的外觀仍舊保有當時的模樣,只有部分是稍微整修過。導覽老師也提到蘆洲李宅是全台灣第一個主動申請為古蹟的私有民宅案例,當時因為沒有先例,所以當時負責人思考了許多能更加活用此處空間的方式,經由他們的努力,才逐漸變為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模樣。磚牆上還留有當時水災淹水最高位的痕跡,彷彿能想像當時的淹水有多可怕與危險。李氏宅內有一口百年的古井,深度大概是三到四公尺,水源是來自地下水,此處不僅有古井還有當時有保留下來的濾水器,導覽老師也分享了之前的人洗碗的材料和工具是什麼。

【李氏古宅中的古井】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第三站蘆洲國小,是鄧麗君的母校,導覽老師拿出帶來的舊照片,其中有鄧麗君國小時候的照片,考考我們是否認得出哪一個是鄧麗君小時候,沒想到立刻就有人答對。而蘆洲國小附近的條巷弄中是鄧麗君的舊家,只是現今此處已經成為新蓋的大樓。

【猜猜哪個是小時候的鄧麗君】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第四站,聖若瑟天主堂,是台北地區最早的天主堂,附近的蘆洲教會,又稱和尚洲禮拜堂導覽老師分享和尚洲是這裡以前的舊地名,而在當時所建造的教會多少有融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希望能夠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

【聖若瑟天主堂】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第五站蘆洲湧蓮寺,大廟香火鼎盛,雖然是平日,但仍能看到許多香客,附近是市場與夜市,更顯熱鬧。湧蓮寺中有一大特色是有一座一萬兩黃金打造而成的觀世音菩薩,據說以信徒還願的金牌打造,高(含蓮花座) 6尺3吋半、重達 375公斤,前方還有一整面的防彈玻璃作為保護,相當耀眼奪目,彷彿佛光普照大眾。

【黃金觀世音菩薩】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最後一站是蘆洲保和宮,日治時代的時候由來自泉州的李氏一族建造,祭拜保生大帝,裡面還有22座神將,每一座神將極為精緻,相當壯觀。石雕對場作為其特色,導覽老師也分享了如何藉由外觀分辨廟宇上的交趾陶之新舊差異,從許多微小的細節,就能發現原來處處是玄機。

【保和宮的石雕對場作為其特色】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結束了今日的走讀活動後,仍有許多民眾意猶未盡,積極地向導覽老師詢問許多蘆洲相關的問題,互相交流討論,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導覽老師們擁有豐富的在地文史知識和涵養,以清楚明瞭的方式向民眾解說,為探訪蘆洲故事島走讀活動劃上完美的句點。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撰文/蔡錚錚   編輯/闕依柔、張雅淨

新北文化之路
2024.03.27

伴隨鐵路特有的搖晃和律動感,火車載運著旅客離開臺北,遠離城市喧囂進入山佳車站,一個因煤礦產業誕生的百年車站,小而恬靜的座落在山腳下,乘載著過去關於黑金歲月的璀璨與滄桑。

【山佳火車站】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今天的導覽老師是楊淑芬-蘆葦老師,是觀光局合格導遊,並於社區大學開設許多生態觀察課程,以及樹林尋根文史培力講師陳麗娜老師。山佳位於龜崙山腳(今大棟山),清代時屬山仔腳庄而得名「山仔腳」,顧名思義是一個坐落於山腳下的小鎮,日治時期興建臺灣西部縱貫鐵路時,原清代利用龜崙嶺古道鋪設的鐵路太過陡峭,因而改道經過龜崙山南麓。1903年,為了煤礦產銷,設立木造結構的「山仔腳停車場」,是第一代山佳車站。1920年更名為「山子腳驛」。

臺灣煤礦產業以苗栗以北為主要開採地,小小的山佳便是其中之一,直到民國75年停採,山佳也逐漸沒落下來,過去開採時的爆炸聲、工具敲擊的鏗鏘聲與礦工們的吆喝聲,都跟著逐漸安靜下來。

【山仔腳驛】照片來源/陳玫君

山佳,這個坐落於山腳下的寧靜小鎮,以其各坑口、古蹟、軌道、自然環境,再再證明過去黑金歲月的存在,等待我們挖掘與造訪。

照片來源/金車文教基金會

現今的山佳車站為新舊站並存,第一代車站因地勢低窪,雨天時經常淹水,故往右遷移約50公尺並重建,1931年完工,是第二代山佳車站,為新北市市定古蹟,是臺北、新竹間僅存唯一興建於日治時期的車站建築。車站主要是日、德混合風格,磚造的牆身,鋼筋混凝土的圈樑,屋面覆蓋塗刷紅色防水漆料的德式水泥瓦,屋頂兩端為「切角頂」形式,各立三個龍頭魚身、防火辟邪的螭吻,,候車室外設置ㄇ字型外廊道,使用木造屋簷以及以鋼筋混凝土製成的改良式希臘柱廊柱。廊柱上層為米黃色調的洗石子圓柱,下層為珊瑚紅色調的洗石子方柱,牆體台度為洗石子構造,台度以上為德國牆壁做法,呈現凹凸不平的粗面質感,窗戶為重錘窗,在陽光照射下更顯其古樸與典雅。

【重錘窗】照片來源/陳玫君

室內空間格局分為南側待車室,提供旅客待車、購票使用,北側事務室則有售票口、行包窗口、值班休息室、茶水間、倉庫等,室內腰壁磁磚為褐色系,候車室內保留著舊式票價表及時刻表、留言板等。除保留過去售票亭窗口與開始載客後的列車時刻表,過去的售票亭內部也作為展覽空間使用,展示車站整修前樣貌與山佳老照片,牆上亦有地方居民的口述歷史搭配插圖,提供我們從在地角度認識山佳。

【北側事務室】照片來源/陳玫君
【北側事務室】照片來源/陳玫君

與鐵道相隔的小路是「山佳街」,1925年,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以別號「欽一廬」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五幅〈山子腳の晚秋〉為主題的寫生畫作,每一幅畫旁邊都以傳統短詩「俳句」做為標題及加上感想描述,而山佳街上的場景就佔了三幅。沿著車站外牆進入街道,牆上的彩繪除了煤礦產業相關圖像,更有常民生活景象,例如婦女們在河邊洗衣、日頭下採收稻米、過去飼養的家畜、小鎮裡的舊式理髮廳、小朋友放學後的童玩等等景象,構成一幅鮮明的在地生活樣貌,讓我們走一趟3D彩繪巷彷彿走入山佳日常的小鎮生活。

【3D彩繪巷】照片來源/陳玫君

順著彩繪巷來到鐵道地景公園,2009年,鐵路局將北上鐵路截彎取直,減緩鐵道彎曲度,在原鐵路西側修築隧道,原鐵道處規劃成「山佳鐵道地景公園」。步道上能看見鐵軌以及運煤用的煤斗車,煤斗車是臺灣各型斗車中歷史最悠久的,英文代號直接以斗車「H」稱之,成為斗車之祖,35H1304的意義是35噸位、H代表煤斗車、編號1304,另外「ㄡㄍ」是為了傳輸電報使用的代號,意義是「ㄡ」表示煤斗車、「ㄍ」表示35噸。鐵道地景公園內的煤斗車保存完整,雖已不再使用,卻也讓我們得以想像當年礦業鼎盛時期的龐大運輸量。

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煤斗車】照片來源/陳玫君


穿過車站後地下道,放學的少年騎著腳踏車快速從我們一行人身旁馳騁而過,腳踏車鍊條與少年們的叫喊聲在地下道迴盪,步出地下道待眼睛適應光線,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即是一條涓涓溪流,是過去清洗煤礦用的重要河流,兩旁的住宅還保留著當時紅磚所砌成的建築樣式,更凸顯小鎮古樸氣質。順著河流便可找到大豐一號坑,雖然當時為了運煤所鋪設的鐵軌已不復存在,坑口卻仍然矗立在小路的盡頭,大豐一號坑為山佳地區早期三處重要坑口之一,1984年因開採困難而封坑,留下的坑口卻因湧出泉水成為附近婦女、孩童洗衣、遊憩的場域,即便不再產煤的礦坑,在當地居民生活中仍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豐一號坑】照片來源/陳玫君
【大豐一號坑】照片來源/陳玫君
【大豐一號坑】照片來源/陳玫君

再往上走,經過信和街100號,是當時的水洗場。走到信和街49巷底就是「大豐二號坑」。昔稱「蓋淡坑」,屬於臺灣北部基隆礦脈的支脈,清代同治末年開始開採煤礦,年產量為當時山仔腳所有礦坑之冠。日治時期,因蓋淡坑的煤礦資源興建山仔腳停車場做為運輸煤礦的專用車站,採用機械深入地下採取煤炭,甚至通達位於今龜山鄉的兔子坑,鼎盛時期礦工人數高達千人以上。多次礦權轉賣易主,「大豐」為公司名稱,二戰後礦業日漸式微,1959年封坑。

【大豐二號坑】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煤礦文物紀念館」則位於坑口右邊,特別蒐集TR磚砌成的,館內牆上布置礦場歷史的介紹及礦工採礦的流程,並展示十字鎬、礦工帽、電池、礦工上下工簽到板等多樣物品。坑口左邊立有一塊「蓋淡坑史誌」,碑下有一池從山上引流下來的冷磺泉。坑道雖然只留下短短的不到五公尺而且潮濕泥濘,仍能感受到身於其中的艱辛。

【TR磚】照片來源/金車文教基金會
【煤礦文物紀念館】照片來源/新北市文化基金會

順著山路往上走,沿途可見新舊住宅林立,地方耆老圍坐在路邊大樹下乘涼聊天,民宅外種植的各式植物、鐵花窗、紅門聯、躲在陰影下的小狗,處處可以感受到小鎮雅靜生活的氣息與氛圍,樂山圖書館便是存在於如此悠閒的環境中,與城市中的圖書館風格大相逕庭,給人一種純樸的親切感,四周竹林內還能聽見公雞啼,圖書館內空間不大,卻不乏年輕人與長者靜靜的在閱讀,「樹林最美麗的花園書房」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樂山圖書館】照片來源/陳玫君

春末夏初的季節,時而飄著小雨,時而放晴,這樣的天氣搭配小鎮獨有的靜謐,格外引人入勝,走讀的魅力即是身歷其境,實際走入山佳的歷史場域,踏在小鎮純樸寧靜的小路上,才能真正感受百年發展歷程下小鎮變化,一窺山佳的百年風華。

【當地住宅窗花】照片來源/金車文教基金會

撰文/陳玫君、林靜婷   編輯/闕依柔、張雅淨